中国体彩网

图片
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生态环境 / 绿色发展 / 正文

美丽渭南 画卷徐展

记者 白冰涛 通讯员 李琳

初秋的秦东大地,蓝天澄澈,碧水悠然,目之所及皆是如画风光。

2021年以来,渭南市把“建设美丽渭南”列入十项重点工作,锚定“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定位,坚持清单化推进、精细化落实,全力开展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转型。一系列务实举措落地生根,一组组亮眼数据持续刷新,蓝天回归、清水荡漾,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正在黄河与华山之间徐徐展开。

污染防治 从“指标改善”到“体感改善”

治理不是一蹴而就,但却有象征意义的时刻。

2024年、2025年,渭南加强春节期间污染防治工作,除夕夜空气质量连续“保良”成功。与2023年对比,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均在50%以上,PM10分别下降68.3%和63.8%,PM2.5分别下降58.6%和60.5%。

2023年4月,临渭区南塬18家砖厂全部关停,结束了多年来“夜风一吹,污染入城”的被动。对比关停前后的监测数据,PM10下降19.5%,PM2.5下降23.9%,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2.5%,每年预计减少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约31.9吨、165.5吨、277.2吨。这些数字,等价于为城市“摘下”一层看不见的灰纱。

数据显示:全市2024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20年改善15.1%;优良天数250天,比2020年增加8天;PM2.5年均浓度降至4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8.9%,PM10下降19.8%,二氧化硫下降18.2%,一氧化碳下降35.3%。这些数据说明渭南不仅“达标天”增多了,污染峰值也被有效“削平”了。

水治理方面,2022年、2023年,渭南地表水优良比例连续两年达到100%,无劣Ⅴ类水体;2024年优良比例为90.9%,较2020年提升30.9%。11个国控断面中10个达到或好于Ⅲ类,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此外,全市2099个行政村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820个,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39%。

土壤治理方面,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拆解渭南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关键是直面“硬骨头”,打好“组合拳”,以铁腕治污的决心和科学施策的智慧,守护这片生态家园。

生态修复 从“自然疤痕”到“绿色屏障”

8月25日,市民同欢托带家人到临渭区南塬生态郊野公园散步。

“南塬这几年变化大得很,环境好多了,老百姓喜欢到这边转。”同欢托笑着说。

同欢托的直观感受正是南塬北坡生态治理修复项目实施以来的具体成效。

2020年以来,临渭区结合中心城市南塬风貌实际,实施南塬北坡生态治理修复项目,着力打造中心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治理,构建南塬海绵城市生态屏障带,推进自行车慢道、关中环线、郊野公园和南塬3号沟等林水草一体化修复治理。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西片区水土流失问题,达到了涵养水源的目的,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空间。

8月26日早上,富平县老庙镇店上村白塘组村民杨引社来到位于创奇石料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区,忙着护理侧柏幼苗。

杨引社所在区域属于渭南北部山区,是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涉及富平、蒲城、白水、澄城、合阳、韩城等县(市)。因蕴藏大量石灰石,这里曾是建材和石料的主要生产区。由于长期采石挖山烧制白灰、制作建筑骨料,山体裸露、水土流失、植被损毁、地质灾害隐患等问题突出。

近年来,渭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铁腕推进采石企业关闭整合,统筹工矿废弃地、林业和生态修复专项补助资金,结合区位优势及周边其他产业布局,加快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并于2023年出台《渭南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全面加强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如今,昔日的废弃矿山披上绿装,成为附近村民和游客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生态修复,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渭南用科学方法重塑生态肌理,以法治利剑捍卫绿色根基,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崭新篇章。

绿色转型 从“一隅探索”到“全域变革”

2022年,渭南新能源基地建设被纳入国家“十四五”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规划。这是国家黄河“几字弯”新能源基地集群项目之一,也是我市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

渭南新能源基地共有26个单体项目,总装机306万千瓦,总投资约170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全容量并网项目24个,已建成并网装机287万千瓦,并网率93.8%。

绿色转型不仅是保护环境的关键,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美丽渭南建设以来,全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低碳转型,协同推进能源消费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市供热结构与产业发展结构深度调整,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达709万千瓦,装机量居全省第二、关中第一,发电利用率达到98.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96亿千瓦时,折算标煤约296万吨,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约957万吨。“十四五”以来,全市未审批新增煤炭消费项目。2023年、2024年均超额完成年度控煤任务,分别减少32.7万吨、39.79万吨,对全市环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渭南各县(市、区)、市级多部门协作,高效推动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工作,淘汰进度位居全省第一。

在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方面,交通运输部门成立7个督导检查组赴各县专项督导;商务部门优化审核流程、解决异地审核问题;公安部门开设“绿色通道”,下放业务权限,方便回收企业办理注销登记业务;财政部门预拨省市部分补贴资金,全力支持淘汰。截至7月30日,全市累计完成淘汰老旧柴油货车2260辆,完成2023年-2025年度任务的94.01%。

美丽渭南,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让历史与现实在同一片土地上和鸣。渭南以结构重构赢得发展主动,以全周期治理降低系统风险,以公众体验校准施策方向。如今,全市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新期待逐步满足,生态文明体系日益完善。

站在新的起点上,渭南将持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渭南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污染防治和绿色转型,着力打造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渭南力量。